JING'BLOG STAY YOUNG & SIMPLE.

《浅薄》阅读笔记

2019-09-06
Posted by CJ.
4462字/ 12 分钟阅读

英文书名《The Shallows》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译者:刘纯毅。本书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指出,当我们每天翻看手机上的社交平台,阅读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时,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优化、消费最优化的伦理。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在主动掌控信息还是在被喂养,此时你会发现深度批判思考尤为珍贵。以下对本书的章节总结,记录于此:

序言

围绕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做了更加深入的解读——我们总是认为内容才是实质,因而忽略了媒介变迁本身对于我们的大脑/思维的影响。事实证明,从语音到文字再到一切形式混杂的数字化时代,整个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而带来这种变化的,正是媒介形式的变化。

第一章,我变成了机器,失去了之前的大脑

互联网带来大量便利与信息的同时,也弱化了大脑在文字时代形成的长时聚焦与深度思考的能力。互联网的信息是碎片与迅速的,并且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让我们避无可避。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形成了一种随时响应的热启动状态,这让我们疲惫不堪,却又沉迷其中——仿若一种鸦片,最终改变大脑的机能。

第二章,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本章引用脑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进入成人阶段后,我们的大脑也是会被改变的,这种改变取决于我们使用它的方式与强度。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改变是不会轻易逆转的——不论它是好是坏。

作者引用了尼采的论述,说明我们使用的工具如何参与了大脑与思想的改变。结论似乎是呼之欲出了: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互联网提供的无限但浅薄的信息流中,不断被我们的智能手机碎片化刺激,不停地在差异巨大的话题与事件中切换的时候,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发生了某种难以被逆转的改造——它变得适应这些浅薄/善变的工具与媒介。

悲观来看,我们事实上失去了先前的大脑,被另一个我们未必喜欢的大脑替代了。作者举了毒品对于大脑改变的机制,与互联网也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其中具备成瘾性的资讯/色情与游戏等)。

第三章,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本章从决定论和工具论的对立开始,重申了先前的结论:尽管人类定义或创造了工具来帮助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地图、钟表、语言、文字等),但随着我们对工具愈加依赖,这些我们创造的东西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中,并对我们产生了微妙却深刻的改造。我们定义了工具,工具则塑造了我们。

在本章,作者引出了“智力工具”的概念,并围绕其中最重要的“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借助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提出了这样的论断:个体的思想,乃至社会的文明,都深受语言的塑造。作为语言的载体,从口头话语到印刷文字,再到如今的数字内容,“媒介及信息”——工具的演变,对人类的大脑似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章,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本章着重介绍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书面文字借助书籍这一形式更加深入地嵌入人类文明中。写作者与阅读者互相引领,创造了一种深度阅读的方法与体验。

在对阅读行为的适应中,我们的大脑逐渐适应了长时间的持续专注地获取书中的信息,并产生联想与创造等智力活动——这与我们的本能其实是背离的:这种本能在提高我们生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我们的专注能力,就像我们的近亲大猩猩所表现的那样。正是阅读对大脑机能如此严苛、反人性的要求,使得深度阅读能力在很长时间只属于一小撮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适应了长时间的专注阅读(我想,这些人的大脑神经回路与其它阶层的民众应该是存在差异的)。后来,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具备了阅读的能力。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却似乎要打破人类好不容易适应的深度阅读方式。在互联网上,内容爆炸式地增长,并且由于排除了传统的出版流程,很多在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泡沫/垃圾”也开始涌现。多媒体方式的应用,将我们从对铅字的反人性适应拉回到顺人性的舒适——毕竟,看图片/视频能带来更简单、愉悦的短时体验。我们天性中快速切换关注点、随时打破专注状态的能力又得到了释放——在网页和APP间来回切换实在是太容易了,更不用说难以抗拒的精心设计的心理与行为引导。书籍让我们走向深刻,而数字媒体目前却正将我们带往浅薄——起码从短时间内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第五章,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本章介绍了互联网——这一最新的、也许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与媒介形式。由于0-1进制兼容一切的神奇能力,文字、音频、影像都被装在了互联网平台上。人们获得信息的数量和便利都远超从前。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抢夺了人们在其它媒介上的时间,报纸/杂志/书籍首当其冲。正如一位观察者指出的:“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简短而又令人愉悦的内容”——而这,显然是书籍等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与媒介,正在主导我们的时间与注意,并借此压制和引导其它媒介向自己靠拢——一切都被互联网化了。这一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难专注。这看上去是我们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变成了这样的媒介形式。但是,作为我们设计的工具与媒介,互联网显然已经摆脱了任何个体的控制,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大脑与心智形成了控制。与其说是一种Information Technology,不如说是一种Information Ideology。

颇具按暗示意味地,作者指出:作为传统书籍与阅读文化的圣地的图书馆,也在被互联网深刻改造——敲击键盘的声音正在淹没翻阅书籍的安静。

第六章,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本章将视角转向了图书,在抗拒数字化的潮流中,图书相比报纸和杂志似乎更具抵抗力。然而,类似于Kindle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接受电子阅读这种形式,传统的纸质书籍除了少数人看重的质感与厚重,在价格与便利方面似乎已经丧失了竞争的可能。

但是,即使是Kindle这种尽量模拟传统书籍的媒介,也在嵌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功能。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图书所要求那种传统的高级阅读方法,在新的世界里已经几乎是毫无可能了。互联网融合了一切的媒介与内容,但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破坏我们传统的“全神贯注”的智力系统。过去那些专门为沉浸式的、甚至带着某种神秘体验而打造的经典长篇书籍,它们的价值似乎对互联网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再体会到了。或许,传统的读书行为,未来真的只属于少数皓首穷经的学者。绝大多数其他人则消费浅显、多样、令人愉悦的互联网内容——这在一些观察者看来,似乎是回归了常态。或许,很多严肃深邃的图书,并非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智力工具。

第七章,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本想引用了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互联网的媒介形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每一个人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互联网所要求的多任务来回切换的工作方式,以及多种信息提供的正反馈,让我们的大脑疲于应付,甚至进入成瘾状态,并最终适应了略读的浅薄信息获取方式。长时间处于互联网状态中的大脑,很难再适应传统的深度阅读/学习的模式。

所有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都对应着很多科学的原理。如果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认知原理和大脑构造,或许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这一双刃剑,使它长久居于智力活动的辅助位置,而非主导位置。

第八章,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本章围绕谷歌对于计算主义的崇拜,探讨了软件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代码构建的互联网产品来让我们沉迷在网络世界中的。

文章也指出了以谷歌为代表科技公司所信奉的一种思想倾向,即电脑终将能够完全模拟/复制人脑,创造出“人工智能”,这个新事物将免于人类大脑所受到的生物学/神经学局限,如果实现的话,无疑是更先进的智力工具。然而,从人文视角来看,复制“思想”似乎是不可能的,而这,恰恰是大脑最核心的意义。

至此,作者未点明的主张开始浮现:作为大脑的拥有者,我们应当去关注和挖掘大脑胜于机器的地方,不要让它被互联网的机器逻辑所控制而走向浅薄,而是试图去深度思考与思想。

第九章,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乘客

本章的关键词是记忆。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承担了信息存储的功能,从而解放我们的大脑。但是在作者看来,人的记忆作为一种复杂而美妙的生物现象,是不能被替代的。

当我们使用互联网时,我们的大脑被引导成缺乏专注的状态,从而不能就特定主题完成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完整过程。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丧失了记忆能力,以及记忆所带来的思考与思想(有时是一个隐性过程,如梦境)。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记忆是可以外包给互联网的,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记忆是思考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不能被外包的。要提升我们的大脑智力,就必须保持专注,去记忆。

非常敏锐的观察。人们总是说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的自由,但事实上我们的注意力如此容易地被一些小伎俩所引导、中断,甚至最终我们大脑的生物/神经结构也在长时间的网络冲浪中被重塑了。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变成不自由的成瘾状态了。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专注与记忆,一天下来,有时我们都不记得自己究竟在网上看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十章,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作为终章,作者亮出了旗帜鲜明的结论:“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人性”。人类优于其它物种的,正式运用智力去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创造了互联网作为组织各传播信息的工具。互联网在快速地发展,其智能的水平随着硬件的提升和代码的改善在持续提高,并最终逼近所谓“人工智能”的状态。我们对互联网的进步大为惊奇,并且倾向于认为:我们可以不加限制地去依赖互联网组织与传播信息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反而削弱了人脑的使用与发展,并且这种削弱/影响是生物/神经层面的——我们的大脑失去了专注思考的能力,也弱化了高级情感的功能,最终,“面对互联网,我们渐渐丧失了人性?”。

或许作者的担忧是言过其实了,正如那些乐观主义者而言,我们的大脑最终会适应这种改变,而且将简单重复的记忆/计算外包给互联网这样的工具,反而会使我们的大脑专注于更加高级的智能活动。不过,对个人而言,适当的警惕与自觉还是必要的,从而避免陷入《黑镜》所描绘的那种令人恐惧的未来——人们创造了工具,却最终被工具奴役了。


Similar Posts

Touch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