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BLOG STAY YOUNG & SIMPLE.

寻乌调查: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什么样?

2021-11-04
Shared by CJ.
10912字/ 28 分钟阅读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对我来说蛮有收获的文章。文章内容来自这个doc文档(我分享到这里),看图片水印,是来自知乎,具体作者不详,已找不到原链接。如有小伙伴知道,希望告知,我重新更新一下。

非常感谢原作者的分享。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想到了《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想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到了《天幕红尘》叶子农讲的“见路不走”,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字字如金。


原文分享收藏于此:

问你个问题呀,提起毛泽东你会想到谁啊?

要是放作以前,我肯定回答不上来,但是当我读了毛泽东后,让我想起了两个人,在毛泽东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这两个人是谁呢?一是查理芒格,二是王阳明。为什么这样说呢?毛泽东就好像是中国版的查理芒格,而查理芒格被王传福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接下来,我会说到毛泽东的阅读史,可能会吓你一跳。说他又像是王阳明,是因为他能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读的书多,广,深,专,懂的多,而且还能知行合一,堪称思想家与实干家的完美结合体。优秀到令人发指。很多人可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能把这句话做到,并践行到极致的人,在中国毛泽东是第一位。

任正非曾说:我的精神领袖是毛泽东。而我的精神领袖是毛泽东与曾国藩。读了毛泽东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任总说的这句话。他当时一定是慷慨激昂,内心涌动般,坚韧而有力的喊出的,如果一个企业家把毛泽东视为自己的精神领袖,那可想而知,毛泽东在他心里的位置有多重要,多么伟大呀。此时此刻,我想,毛泽东不光是企业家的精神领袖,他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领袖,伟大领导人。他的思想,哲科思维,犹如那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向我喷涌而来,洗涤我的大脑,筑成了我精神的铜墙铁壁,指引着我前进。而真正的读万卷书藏在毛泽东的阅读史,真正的行万里路藏在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中。这才是真正的“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

这篇文章主要分四部分展开论述: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他是如何读书的?如何把书读活,做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让他如何建立领导力和影响力的?

毛泽东喜欢读什么?

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生命去读一流的书。你是不是很好奇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他的一生到底读了多少书啊?这是我很关心的问题,据说,他一生到底读了哪些书?没有办法去统计,但是你看他的藏书,论著,还有批注以及谈话中,就略知一二。据记载,毛泽东去世后,在他中南海的住处留下近1万多种,相当于10万册,而且他的书中都做有详细的批注和画圈。你可能觉得,切,还不是放在家里当宝贝,没有读嘛?客官,且慢,听我说完,他只读书从来不收藏书,他读过以及藏过的书,加上丢掉的书,真的没办法计数。最早在198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龚育之、石仲泉等编写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有详细记载,但是不全,后来由这些专家学者,历经7年时间,汇集毛泽东批注评价与引用发挥一千余种著述作品材料,编成一套《毛泽东读书集成》。该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编。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来反映毛泽东读书生活和读书方法的书籍。

如果把一个人的世界比作一个圆,而学习就是半径,半径越大,你拥有的世界越大。此时,你应该能体会毛泽东的世界有多大吧,犹如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他不仅博览群书,数量大是一方面,而且涉及的领域甚广。当然啦,时常也会去读一些跟自己专业不搭边的,也就是他作为革命家与政治家不用去关注的书。另一方面喜欢阅读专业性很强的文史和自然科学论著,以及古代笔记和各类笑话作品这些杂书。在1920年代鲁迅推荐了一本清朝嘉庆年间出现很偏的书,叫《何典》,是讲鬼故事的滑稽小说,但毛泽东在1941年就读到了,他还为在莫斯科的儿子挑选了一些,其中就有《何典》,晚年他还把这本书印成册,各高级领导干部人手一本阅读,在中央会议上,他引用书中“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这句话就是来批评那些死脑筋,如花岗岩,无药可救,任怎么做思想工作也不开窍的人。因此,第一点:毛泽东读书不仅数量基数大,领域广,而且很专深。当然啦,毛泽东读书也是讲究策略的,不是一本读完接着下一本,不是漫无目的读书,而是有重点的读书。毛泽东的阅读重点,他会把马列著作、哲学和中国文史当作重点。

把马列著作当作重点。

首先,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那对于马克思政治家来说,把马列著作放在第一位,也就不难理解,对毛泽东来说,他时常感到,全党理论水平落后于实际,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内容完全不相称,令他烦忧。他作为一个伟大领导者,只能硬着头皮上,自己开先河,希望通过阅读马列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创造,做到知行合一。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后,1938年,毛泽东提出党内“要有一百个到二百个系统而不零碎、实际地而不空洞地学会马列主义的同志”;1949年,推荐12本马列主义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精通此书;1963年,又推荐30本,提出中级以上干部有几万人学习,其中要有200多个干部真正理解就好;1970年,他指定250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读9本马列著作,并说道,学好马列主义不易,要实际运用更不易。在此,你会看出,往往一个好领导,是先成就自己,然后再想办法成就别人。在马列著作中,他更偏向于读列宁书籍,因为目的是为了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与思想方法,从列宁与斯大林书籍中,获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有所参考与运用的重要战略、政策、策略思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他就很容易明白中国应该如何正确的工作了。他认为这些书有一个特点:把理说的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这就是经典书的一个特点。

其次哲学史。

为什么毛泽东喜欢读哲学呢?如果你接触过哲学,你会发现哲学史对你最有用就四点,也是毛泽东喜欢读的原因:

第一:哲学可以塑造他的世界观,是方法论,是塑造人灵魂和思想的必要养分。

第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懂哲学就弄不懂马克思主义。

第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结实践经验,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工具”。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曾屡次犯错误,就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因此要求“全党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同样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一个人如果屡次犯错,而且不思悔改,肯定不是懒,而是思想方法有问题。

第四: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喜欢读哲学,追求万事万物的“本源”,也就是事物本质,一方面是个人兴趣,另外一方面是自身进行理论工作的需要。

当然,他不止于读马列主义中的经典哲学,而是涉猎比较广,那广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艾思奇,李达,普列汉诺夫,爱森堡,西洛可夫等这些中外学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哲学问题的书籍,还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罗素等西方哲学家书籍,也读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王充,朱熹,王阳明等诸子哲学论著,以及近代康有为,梁启超,胡适,杨昌济,梁漱溟等人研究哲学和逻辑学的论著。

对中国文史的阅读。

首先,毛泽东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书尤为感兴趣,用力之大呀。为什么要读历史?他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不总结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就相当于割掉了作为中国人应该拥有的智慧和经验。唐皇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继后,培根又说: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能把历史读透,真的还是件难事,因为历史包含的领域之多,是人类经历的百科全书,其中有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内容,而毛泽东对各方面内容都不偏不倚,他非常注重史书所记载的理政之道,军事战例,经济政策,治乱规律等。除了这方面,他还阅读关于五四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梳策政论等,还研究《楚辞》,散文,反复读《红楼梦》古典小说,奠进了超高的古典文学素养。之所以有他之前的读书奠基,让他成为一位诗人,写出了千古名诗《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青年时代,毛泽东开始接触西方哲学,他相信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进化论,是资产阶级那一套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他对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像托尔斯泰,柏格森,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罗素的《社会改造原理》等。这也很大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思想家的基础。因此,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从学习他的思想开始。在延安时,毛泽东就阅读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一种,他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让马克思主义从西方独立出来,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不了解这些,就搞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搞不清楚马克思主义那就无法指导党打胜仗。在西学方面,毛泽东喜欢读的是西方哲学,西方近代史,西方自然科学。就西方哲学,毛泽东了解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英美哲学。关于西方近代史,因为西方近代资产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容上有些相似,来参考前者经验。他提出:要搞革命,就要了解其它革命史,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德国革命。所以,不难看出,人要做什么?想要在哪方面成事?首先要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在历史中找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逞一时之口舌。

关于西方自然科学。

毛泽东认为,东方人要向西方学习,他喜好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人类进化史等代表著作。关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学领域摩尔根学派和争论的米丘林学派,还有土壤学,物理界的基本粒子新概念,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以上毛泽东都曾花时间学习阅读。

他是如何读书的?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读书对我们来说也要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很多人觉得读书没有用或者认为自己读的少,读了好像跟没读没有任何区别,于是干脆就不读,我给这些人的建议是:你不是读书太少,而是经典读的少。现在出书越来越宽松,有的书的质量严重下降,有的人还把这当宝贝,读的津津有味。这不但对你没有提升,还会拉低你的格调。因为你不仅要读书,还要会读书,多读经典。

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慎严,他不仅自己勤学苦练,还希望干部抓紧时间学习,来适应新的形式,长本事,而他的信念就是:生命不止,探索不止,读书不止。他对于求知欲和理论探索的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似乎一刻不能等待与停留,等年纪大了后,叫人将书印成大字来读。在1972年,他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指着堆满书的书房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那他热爱到什么程度呢?即使眼睛不好,就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念书,逝世前,说不出话,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读书。据记载,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而9月8日那天,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小时便辞世。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这还哪里是活到老,学到老,分明就是活到老,读到死。很多人提到读书,心情烦躁,读不下去,而他读书是发自内心的读,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只有这种渴望,你才能用心,用脑,调动全身系统,真学,真思考,而不是假学习,假思考。

对他而言,第一个读书方法就是:攻书到底。说的是把阅读作为“攻书”,就是把书当敌人,一字一句地攻读,而攻读的目的是对知识精通,探究知识底层逻辑。在1939年5月20日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他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最大的敌人是学不到底。自己懂一点,就不要以为很满足了,攻书到底的方法,在于“挤”和“钻”,一遍一遍地用心去读。

那如何做到挤与钻呢?他认为:一本书读一遍或看一两句,没有感觉了,就暂且放一放,如果有感觉就多读几遍,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了。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做个标记,备注上时间。毛泽东的攻读方法,有一下几种:

第一:经典的与重要的书反复读

毛泽东对马列主义著作,他是百读不厌,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遇到问题,就去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就有新的启发,而对喜欢的文史哲经典,也是经常读,反复读。他把《红楼梦》读了5遍,背后又翻了15遍。同一本书,反复读,因为每次阅读背景,环境,心境,任务不同,那你的理解和发现就会截然不同。

第二: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书,对照起来读。

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苏联,法国,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对照读。比如你研究曾国藩,你可以找到不同学者写的曾国藩著作,然后相互对照着读,也会有不同收获,还能培养你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三:读一些和自己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书

形象点就是说,你不能找让你阅读起来很舒服的书,因为与你观点相符合,很容易迷失自己。而一本书与你观点不同,甚至相反,会勾起你的好奇心,哎,为什么作者和我的观点不同,我一定要一探究竟的感觉?这样也会引发你深度思考,让你的思想与观点与作者的思想与观点相互碰撞,可能会撞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毛泽东认为,你应该多读一些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书,你才能真正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毛泽东的经验,也是列宁经验,更是马克思经验。

第四:读书要习惯于手到并注重讨论。

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读书时眼睛要时刻盯着,可以自己小声读或者讲给别人听,同时,也要用手做笔记,由此可以体现出心到。而毛泽东读的每本书,都会在上面做批注,记录笔记,或者写批语。毛泽东自己认为,还有一条是“耳到”就是组织读书会,由领读人领读,其他人听,听完一起讨论。毛泽东会时常组织读书会,以小组为单位,读完再讨论,晚年由于眼睛不好,就请人念书给他听,还一边讨论商议。

如何把书读活,做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时常听到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前我对这句话只有一个浅显的认知,读了毛泽东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瞬间拔高了一大截。也就是打破了我的认知。终于理解了,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什么样子。我也感到很惭愧,惭愧的不是读的书太少,而是读的经典太少。那究竟如何能把书读活,做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毛泽东认为,能否把书读活,与阅读目的有关

俗话说得好,人各有志,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与追求也不一样,有的人读书是工作需要,生活需要,有的人读书则是一种态度,对工作,对生活,对精神的态度,也有的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气质与人文素养,认知,改变对复杂的世界的看法等等,各有千秋。但总得来说,人读书一定离不开树立信仰,追求真知,促进实践,滋养心智,培养情意,毛泽东也不例外。毛泽东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精通书中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所谓的“应用”就是通过阅读来满足个人或去社会实践的需要。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 其实一方面就是让读书来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更好的工作,把事业做的更好,有大的追求和志向,而不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与诱惑,用长远的眼光看未来,做长期主义者。

  • 另一方面就是陶冶情操,应对索然无味的世界,工作与生活,培养好奇心,对世界的看法与不同视角,发展个人兴趣与爱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有料的人。

为什么极力反对“本本主义”?

你可能很好奇,为什么毛泽东这么爱读书,但是他又极力反对“本本主义”呢?

关于本本主义,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看哦。毛泽东之所以反对本本主义,是因为在当时中国在探索正确道路时,遇到很多困难,毛泽东在当时的穷山僻壤的农村,着急想读一些能够指导自己实践和参考的马列主义著作,非常困难。因为读了马列主义著作的一些学者,他们只是照搬书中内容,根本没有思考可言,当别人用到此书时,很可能带偏别人,坏了事。这才是毛泽东最害怕,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所以他在当时极力反对“本本主义”,是看到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用错了方向,也有的人虽然找到与摸索到正确道路,却苦于找不到好的理论来做支撑。这就是一个矛盾点。

在1927年到1933年,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作。下面这个图片就是当时毛泽东在农村写的调查报告和书籍《调查工作》,也就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创作。(图略)。于是他又花时间和精力去读另一本“无字天书”,叫《中国农村社会》,并写了大量调查报告。从1927年上井冈山到离开中央苏区,他做了10多次社会调查,在1930年他写的《寻乌调查》,达8万字左右。他写的非常详细,寻乌县城有多少杂货店?什么样的人在经营?经营的本钱和货物,都曾详细的列出。甚至全县城和有代表性的家族,出过多少秀才,举人和进士?他们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的区别,也都写上了。正是由于毛泽东通过大量的农村调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有了越来越深的感受。这也是他喊出反对“本本主义”的原因。

其实,不难看出,反对“本本主义”实际就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离开调查研究,就会产生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领导方法;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因此,毛泽东在读书问题上有一个鲜明的主张:要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要善于运用所学,就必须进入“书斋”,又出“书斋”。什么意思呢?他指的“有字之书”是经典书籍,而“无字之书”指的是你要跳出书籍本身来读与考察。

举个例子,为什么孙悟空最后能成为斗战胜佛呢?是因为在他没有成佛之前,他还属于妖的范畴,经过唐僧点化与教化,他跳出了妖的范畴,跳出了三界,最终修的正果。就像人生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是因为,里面的人只能看到内,而不能跳出内看到外;外面的人只能看到外,而不能跳出外看到内。因此,人的内在与外在,要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平衡才行。其实,在做事方面也一样的,理论很重要,实际也很重要,所以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学风:理论联系实践。他之所以能把书读活,做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他这个读书理念,有很大关系。而他所指的把书读活,就是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认知,把认知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从知识到实践再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是从认知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实现逻辑。走不通这条逻辑,那就是读死书。

那如何把书读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毛泽东把自己的方法概括为两条:第一,读书的时候当联系员;第二,读书时当评论员。

先来说说什么是联系员?这里有2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与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

比如,我读到一个书中观点或者主张,人物事件就会先想到与我自身经历有哪些联系,然后用心体会,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经历总结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再比如,书中的观点与主张与自己的不符合或者正好相反时,我就会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认为,有哪些事实,实际理论与科学研究案例证明做支撑?那我的思考与观点与作者的差异点在哪里,又有哪些事实证明?然后再综合我和作者之间的理论与观点和主张的平均值,共同点,做进一步价值判断,然后引发一系列深度思考,去探究真相,背后的底层逻辑。

第二层含义就是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

比如,把书中的理论与主张,联系到我的生活与工作当中,看哪些理论与主张有实际指导意义,就保留,哪些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就去除,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并去应用。

好,说完联系员再来说说,什么是评论员?

评论员是指,对书中内容有自己的看法与了解,也就是带着批判性去思考,去学习,去做评判,进行二次创作,而不是照搬书中内容。而且我读书,也会在书中提炼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及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也就是对我而言适合我自己,且是有效的方法论。其实,所谓的评论员一句话总结就是:你要在书中读到别人读不到,看到别人看不到,认知别人认知不到的东西。因此,当你学会了“评论员”与“联系员”的方法,也就是毛泽东的“攻读之法”,你就能把无用之书变得有用,把死书读活,为你所用。

阅读让他如何建立领导力和影响力的?

阅读带给毛泽东的,不仅是思想,智慧和文化个性的塑造,而且也是他卓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来源。而毛泽东的经验,智慧和才气,来自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调查研究,来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更来自他对古今中外书籍的研读,博览群书后的理解与运用。也就是从毛泽东靠大量阅读积累,再到通过实践和创造,建立中国大一统,这一条线是有迹可循的。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带给他考察和认知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给予他领军作战,治理国政的思想智慧,也体现了他独树一帜的个人魅力与内涵,以及强大的领导力。

而毛泽东最深刻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就是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他丰富大量的阅读分不开。他的理论都是围绕:读什么书?怎么读?想什么问题?怎么想?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情,没有一步登天,近乎完美的,都是在先完成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炼,总结进而不断完善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来源

  •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犹如人的灵魂。

  • 第二: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犹如人的躯体。

  •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五四以来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蕴含的经验,智慧,作风,气派,犹如人的血脉。

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就跟做人是一个道理,人若没有灵魂,就称不上是人,没有健康的体魄,人的灵魂就没办法依附,没有沸腾的血脉,那人的躯体就得不到滋润与养分而变的不堪一击。只有三者必备,才能真正算的上是个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呢?

当然除了他的毛泽东思想外,在领导风格以及发挥领导力上,阅读也是重中之重。毛泽东是一个知识分子,他通过学习各种理论,各种思想,然后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未来的正确道路。因为,他知道想要改造客观世界就要学习大量知识,理论和观点,这是首要前提。在实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不通过学习,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不断提升思想,理论和工作能力,那这件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从事实上看,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延安一段时间,整顿学习风气,培养了成熟干练的干部,在此后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多次成就。

毛泽东认为,读书始终是革命者,建设者的必修功课。他在1939年1月27日在一个会上讲: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就像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还煞费苦心。因此读书,亲自编书,推荐书和讲书,成了他习惯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当然这个前提是先要去读书,精读之后才能去编书,去推荐书,去讲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读书学习就是授人以渔。在历史紧要关头,在重大问题面前,毛泽东总是推荐一些现实针对性的书籍,不仅自己读,也让干部们去读,以此来疏通干部的思想或解决当前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的历史考验。

有一次,他在会议上把自己印的著作,亲自在会议上讲解。如今很多人都谈领导力和影响力,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呢?

所谓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就是通过所思所见,激活他人的梦想与希望,提供共同遵守的价值和战略,拿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编书,推荐书,讲书就是实现领导的桥梁与工具。因此,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抱着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使命和责任的态度去做的。

从古至今,那些大有作为,见识深远,影响力大的政治家,没有一个不是好读书,好思考,在思想理论上有所建树和创造的人。对于毛泽东来说,也不例外,他不但有才华,实践能力突出,从而散发出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文化气息和人格魅力,形成一股很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气场。他深厚的学习内涵以及学习文化素养,能够直接与各大学界大师对话,进而影响他们,还影响着一代人的学习风气,谈论文史哲领域的学术,至今,还大大影响中国后一代,也就是我们。

在中国,毛泽东的影响力到底如何呢?

这么给你说吧,2008年学者康晓光在《领导者》第2期发表的《复兴传统文化现象研究》一文中表示:他对10个样本城市做了统计调查,涉及1254个统计样本,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受访者谁是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是,毛泽东,孔子,马克思排在前三位,认同毛泽东的有653个,占受访者的52.1%,可能被访者对思想家的定义,不一定,大体一致,但从整体上是根据被访者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影响来选择答案的。由此可见,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影响力不仅广大,还影响深远。毛泽东的读书和倡导读书,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就是把读书学习当作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工作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正是这种深远意义,就有了后来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

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同样的,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定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而个人要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必须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

总结:无信不立,无学难为,无实必败

毛泽东认为读书学习的世界必须要有三根柱子来支撑:

第一根:无信不立。信指的是信念,信仰,信心。

第二根:无学难为。学指的是学问,认知,本领。

第三根:无实必败。实指的是实际,实践,实事。

第一根立不住,人就站不住;第二根立不住,人就难以提升认知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根立不住,所学的东西就不能运用于实践,很难把事情做成。

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世界比作一个圆,圆周率π不变,那a+b就是半径,a代表学习半径,b代表调查、研究、实践半径,半径越大,那你的世界就越大。而一个人高贵的灵魂,从来不是来自于身份,地位,财富,权利,它只来自于你的a半径和b半径,也就是你所拥有的整个世界的大小。


Similar Posts

Touch | Comments